RSS訂閱.....Email訂閱 ........

2023年10月9日

全球製藥產業發展概況

來簡單理解一下,全球製藥產業發展概況。


全球藥品市場

依據 IQVIA 公司的統計,不含 COVID-19 疫苗和療法等相關費用,2022 年全球藥品市場規模約為 1.48 兆美元,其與 2021 年的 1.42 兆美元相比,約成長 4.2%其中先進國家的市場規模約為 1.09 兆美元,約占全球藥品市場規模的 73.42%。而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及南韓之十大先進國家,2022 年的藥品市場規模約為 9,689 億美元,占全球藥品市場的 65.36%;以中國大陸、巴西、印度及俄羅斯為主的新興藥品市場, 2022 年藥品市場規模為 3,708 億美元,約占全球藥品市場的 25.02%,至於低所得國家地區,其藥品銷售額為 232 億美元,僅占 1.57%,如表 2-1 所示。


依據 IQVIA 公司的調查顯示,預估 2027 年全球前三大治療用藥分別為癌症用藥、免疫抑制劑及降血糖用藥,與預估 2026 年的品項相同,如表 2-2 所示。 癌症為重大難治之疾病,廠商積極投入癌症藥物開發,歷年歐美各國獲准上市的品項,也以癌症藥品居多,加上各國也陸續推動精準醫學,鼓勵早期篩檢, 而癌症相關創新療法也陸續採用,帶動癌症藥物的使用持續成長,預估 2027 年 市場規模將達到 3,770 億美元,2023~2027 年之複合年成長率預估為 13~16%。 相對於癌症用藥的高度成長,免疫抑制劑與降血糖用藥雖亦有新藥持續上市, 但受到部分藥品之專利屆滿學名藥之競爭,僅保有 3~6%的成長,預計 2027 年市場規模將分別為 1,770 億美元及 1,680 億美元。


依據 GlobalData 公司的數據資料,2022 年全球前十大品牌藥品銷售額,如表 2-3 所示。COVID-19 疫苗及藥品的銷售仍持續增長,包含包括 Pfizer 公司與 BioNTech 公司合作開發的疫苗 Comirnaty®、Pfizer 公司自行開發的抗病毒新藥 Paxlovid® ,以及 Moderna 公司的疫苗 Spikevax® ,分居前十大品牌藥的榜首、第四名及第五名,合計銷售額為 804.33 億美元。AbbVie 公司藥品 Humira®則以 212.37 億美元的銷售額,排名第二名,但與 Merck 公司用於治療黑色素瘤藥品 Keytruda®的 209.37 億美元的銷售額僅有 3 億美元的差距。Humira®在歐洲市場面對生物相似性藥品的競爭,銷售額已逐年減少,美國市場持續成長,然隨著 2023 年 1 月 Amgen 公司以 Humira®作為參考藥品的生物相似性藥品 Amjevita® 正式在美國上市銷售,已造成 Humira®在 2023 年第一季銷售額大幅減少 26%, 同期 Keytruda®銷售額仍持續增長,排名將有所調整。BMS 公司治療多發性硬化症藥品 Revlimid® ,受到學名藥上市後的競爭,2022 年的銷售額為 99.78 億美 元,減少 22.17%。 


2022年全球前十大藥品銷售額總計為1,782.83億美元,較2021年的1,615.87 億美元增加10.33%,其中生物藥品共有 6 項,合計銷售額為 1,271.93 億美元, 約占71.34%,屬小分子藥品者則有4項,總銷售額為510.9億美元,約占28.66%。 2022 年 COVID-19 疫苗及藥品占生物藥品的 55.04%,也是主要貢獻者。但隨著 COVID-19 疫情趨緩,2023 年的 COVID-19 疫苗及藥品銷售額將會顯著的減少, 前十大藥品的排名也將有所調整。


面對 COVID-19 疫情,各國持續核准新藥上市,2022 年美國 FDA 藥物評估暨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核准上市之新藥數為 37 項,包含 22 項小分子新藥和 15 項生物藥品,如表 2-4 所示,核准數量較 2021 年的 50 項大幅減少,且是 2017 年以來核准數量最少的一年。 


核准上市的 37 項新藥中,依治療領域區分,癌症仍為主要適應症領域,共計有 10 項,約占 27%;其次則為神經科學,約占 16%;皮膚疾病約占 14%,其他則分屬血液、傳染、自身免疫、內分泌、眼科、顯影劑、心血管及消化道等 疾病用藥。另外,依核准品項的開發商規模區分,大型製藥公司共計有 13 項獲得上市許可,約占總核准上市數量的 35%,其中以 BMS 公司獲得 3 項上市許可最多,Roche 公司亦有 2 項;中小型製藥公司取得上市許可的數量有 24 項,約占 65%,顯示製藥的創新性主要仍來自於中小型製藥公司,且其多委由受託開發製造(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DMO)或受託製 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CMO)生產,因此,隨著中小型企業取得上市許可的家數越多,也可望進一步驅動委外生產的業務。


美國 FDA 核准的新藥雖有減少,但具創新性的 First-In-Class 品項仍達 20 項,占總核准數量的比率為 54%,與 2021 年的占比相同。值得較關注的產品, 包括 Provention Bio 公司治療第 I 型糖尿病新藥 Tzield®、Eilly 公司治療第 II 型 糖尿病新藥 Mounjaro®、Bristol Myers Squibb 公司治療肥厚型心肌病變新藥 Camzyos®、Novartis 公司治療前列腺癌的 Pluvicto®,以及 Gilead 公司治療成人 HIV 的新藥 Sunlenca®,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或提高療效。

美國 FDA 為促進新藥上市,增進患者用藥的取得,提供多元審查措施,包括罕見疾病(又稱孤兒藥 Orphan Designation,指該疾病患者數少於 20 萬人)、快 速審查(Fast Track)、突破性療法(Breakthrough Therapy)、優先審查(Priority Review)及加速審核(Accelerated Approval)等,簡化或加速新藥審查,讓新藥得以早日上市,患者獲得較好的治療藥物。2022 年核准上市的 37 項新藥中,31 項新藥至少獲得上述其中一項優惠措施而上市,約占 84%。其中具罕見疾病資格者有 20 項,約占 54%;獲得突破性療法認定有 13 項,占 35%;獲得優先審 查資格有 21 項,約占 57%;獲得快速審查資格有 12 項,約占 32%,獲得加速核准資格有 6 項,約占 16%。


美國為全球最大藥品市場,產品上市審查嚴謹,加上商業定價策略普遍優於其他國家,使得各國廠商多以美國做為第一上市的國家,同時也有利於縮短至其他國家上市的期程。2022 年美國 FDA 審查核准上市的新藥中,將美國列 為第一個上市的國家達到 25 項,約占新藥核准上市的 68%,低於 2021 年的 86%。 


2022 年歐盟醫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推薦上市 (recommended for approvals)的新藥達到 41 項,亦低於 2021 年的 53 項,如表 2-5 所示。2021 年推薦上市的新藥,以癌症治療用藥最多,共計 12 項,其次為神經疾病有 6 項,其他則分屬於新陳代謝、COVID-19、傳染、內分泌、血液、腎臟、 免疫/風濕、眼科、肺、皮膚等疾病治療藥物及疫苗。

全球製藥公司的銷售在 COVID-19 疫情下仍持續成長,2022 年全球前十大製藥公司與 2021 年相同,僅部分公司名次略有調整,如表 2-6 所示。Pfizer 公司受惠於 COVID-19 疫苗 Comirnaty®及抗病毒藥品 Paxlovid®銷售持續成長的帶動下,2022 年藥品銷售額達到 1,00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製藥公司,成長 22.49%。AbbVie 公司的藥品銷售額 580.54 億美元位居第二名,其除了 Humira® 維持成長外,治療乾癬新藥 Skyrizi®的銷售額也從 29.39 億美元成長到 51.65 億 美元,以及關節炎新藥 Rinvoq®從 16.51 億美元增加到 25.22 億美元,舒緩 Imbruvica®營收減少的衝擊。Merck 公司亦受惠 Keytruda®及 Gardasil®產品銷售大幅成長,使得其藥品銷售額達到 520.05 億美元,成長達 21.64%。


從銷售額與市值的比較,前十大製藥公司的市值均超過銷售額,其中 Johnson & Johnson 公司市值為銷售額的 7.66 倍,但因藥品銷售僅占該公司總銷售額的 55%,考量其他產品仍有其市場價值,單純藥品銷售應不至於有倍數過高的差距。整體製藥公司市值與銷售額的差距約在 1.7~5.19 倍之間,以 AbbVie 公司的市值與銷售額之 5.19 的倍數最高,最低則為 GSK 公司的 1.79 倍。

依據 IQVIA 公司 2023 年 4 月的調查,全球藥品市場未來 5 年將以 5.4%的複合年成長率增加,預估 2027 年將達到 1.8 兆美元。其中北美、西歐及日本等 地區的成長將趨緩,而亞太、拉丁美洲、印度和非洲/中東地區受到人口成長而有較高的成長。另外,也認為 2023~2030 年影響製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包 括醫療體系對成本提高的承受力、商業保險與政府之財政壓力與成本控制,而 加強對藥品價值的審查,高齡化與流行傳染疾病而投入更多資源於預防醫學和早期檢測。 


由於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價格飆漲,連帶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同時,因 應全球節能減碳的要求,並逐步課徵碳稅,為抑制通貨膨脹,除了各國央行紛紛調升利率,提高持有貨幣的成本,降低消費,美國總統也於 2022 年 8 月簽署 「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以降低通貨膨脹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內容聚焦於綠能、醫療保健及稅收等項目,其中在醫療保健領域,以降低處方藥品價格為主,將允許聯邦衛生部直接與藥廠協調談判聯邦醫療保險覆蓋的特定藥物價格,該談判將在 2026 年涵蓋 Medicare Part 中單一來源、缺乏學名藥品或生物性藥品競爭的 10 種藥物,2027 年增加 Medicare Part D 15 項藥 物,2028 年對 Part D 與 Part B 分別再增加各 15 項藥物,2029 年及以後則再增加 20 項藥物。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預估十年期間 (2022~2031)可節省聯邦 2,370 億美元的藥品費用。同時也規定聯邦醫療保險患者的處方藥支出上限每年不得超過 2,000 美元,以及胰島素療程每月支出為 35 美元之限制。另外,也針對醫療機構提供利潤增加的誘因,有助於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使用。然而,政府對於藥品的定價的管制,是否會影響到創新藥物的開發,仍尚待觀察。同時對於藥品價格的管制,是否會增加公司對產品的委外生產,亦值得觀察。


為了提升美國生物科技的創新和製造能量,美國總統亦簽署「促進生物科技及生物製造創新以實現永續、安全及具保障的美國生物經濟」之行政命令 (Executive Order on Advanc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Safe, and Secure American Bioeconomy),並推動「國家生物科技及生物製造倡議」(N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Initiative),將透 過(1)強化生物製造的基礎建設,減少生產基地外移;(2)政府增加採購生物基礎產品,以鼓勵生技產業投入產品創新及上市;(3)指定優先研發領域,促進生物 科學和生物技術應用於醫學突破、氣候變遷、食品及農業創新技術;(4)確保研發人員可取得聯邦生物資料,並簡化取得流程;(5)擴大生技及生物製造領域的人才培訓及教育;(6)提高對生技產品之監管透明度與效率,以加速產品進入市場;(7)優先投資於應用生物安全研究,並獎勵創新,以降低研發風險;(8)提升人類生物資料的隱私標準、生物資料網路安全、生物相關軟體的標準制定,完 善美國生技生態系統;(9)推動國際合作,利用生技及生物製造因應氣候變遷及 公共衛生等國際挑戰,並確保科技研發及使用符合民主與倫理價值,並讓全民受惠。透過各項措施的推動,期能完善美國生物製造供應鏈,降低對國外生物製造的依賴,並為美國生技產業製造部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依據 GlobalData 公司的調查統計,預測 2029 年全球銷售前十大藥品,如表 2-7 所示,以 Merck 公司治療黑色素瘤的 Keytruda®銷售額最高,預估 2029 年銷售額將達到 313.81 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約為 6.0%。Sanofi 公司開發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品 Dupixent®,預估 2029 年的銷售額將達 200.77 億美元,複 合年成長率為 10.8%。2029 年前十大藥品銷售預測中成長最快者,當以 Eli Lilly 公司的糖尿病藥品 Mounjaro®居首,預估將以 68.7%的複合年成長率,從 2022 年的 4.83 億美元,預測 2029 年銷售額將達到 187.73 億美元。另外,AbbVie 公司與 Merck 公司各有 2 個藥品擠入 2029 年的銷售前十大藥品之列。


以下將針對生物藥品、學名藥及生物相似性藥品、全球再生醫療等市場發展現況扼要陳述。 

1、生物藥品市場 

生物藥品多屬大分子,其與小分子的化學藥品相比具有複雜度高、開發難度高、生產需要專業製造的能力等特性,同時其開發標的主要針對難以治癒 的疾病,例如:癌症或自體免疫疾病等。由於生物藥品具療效佳與副作用低之優勢,加上生物藥品開發成本高、需要專業製造能力,且產品銷售價格普遍高於小分子藥品,以及上市後銷售量快速增加,而吸引生技醫藥公司投入生物藥品的開發。另外,隨著技術精進,生物藥品的種類也更多樣化,加速全球生物藥品的發展。 


依據 IQVIA 公司的研究報告,全球生物藥品的市場規模將由 2022 年的 4,310 億美元,增加到 2027 年的 6,660 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約為 7.5~10.5%, 並占全球藥品市場規模的 35%,其成長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於生物藥品的核准上市數量持續增加,加上細胞療法及基因療法等生物藥品的核准使用,但受到生物相似性藥品進入市場,並與生物藥品的競爭,減緩全球生物藥品市場的成長率。


2022 年美國 FDA 核准 15 項生物藥品,約占 2022 年美國 FDA 核准總數的 41%,較 2021 年 28%的核准比率大幅提高,而負責有關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疫苗等產品審查的生物製劑評估暨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亦核准 8 項疫苗、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微生物療法等產品上市。 


依據 GlobalData 公司的統計數據,2022 年前十大生物藥品銷售排名中, 如表 2-8 所示。Pfizer 公司與 BioNTech 公司共同開發的 COVID-19 疫苗 Comirnaty®以銷售額430.20億美元,穩居全球生物藥品首位,成長率為6.64%。 Moderna 公司的 COVID-19 疫苗 Spikevax®,銷售額為 184.80 億美元,成長率為 4.55%,位居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第四名。 


AbbVie 公司的 Humira®維持在第二名,銷售額為 212.37 億美元,但僅有 2.62%的成長幅度,相較 Merck 公司的 Keytruda®,持續維持雙位數的成長, 銷售額已達到209.37億美元,若考量COVID-19疫情趨緩降低對疫苗的使用, 則 2023 年的銷售額有機會超過 Humira®,成為全球銷售額最高的生物藥品。 另外,Sanofi 公司開發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品 Dupixent® 、Novo Nordisk 公司治療第 II 型糖尿病藥品 Ozempic® 及 Johnson & Johnson 公司用於多發性骨髓瘤藥品 Darzalex® 亦異軍突起,2022 年的銷售額均有大幅成長。

依據 GlobalData 公司的數據顯示,美國 FDA 於 2013~2022 年核准上市的生物藥品類型,以單株抗體類核准數量最多,達到 80 項,而重組蛋白類藥品 亦有 34 項獲准上市,重組酵素類藥品有 17 項,隨著新技術的導入,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合成胜肽(Synthetic Peptide)、基因 修飾的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次單位疫 苗、活性減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s)、複合疫苗(Conjugate Vaccine)、 mRNA 疫苗等類型的生物藥品也於近年陸續核准上市。 


抗體藥品自 1986 年上市之後,迄今已成為生物藥品主流發展的類型,依據 GlobalData 的藥品銷售數據統計,2022 年全球抗體藥品的銷售額約為 2,200 億美元,且隨著抗體來源、技術與連接鏈不斷的發展,不僅提高抗體藥品的安全性,更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抗體藥品,例如: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多特異性抗體、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以及 G 蛋白耦合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等抗體藥品。


BsAb 將兩種不同抗原之專一性結合在同一個抗體上,使其可同時與兩種以上不同抗原決定結合並具專一性,相較單株抗體,其能同時分辨二種分子, 具有提高抗體的選擇性和功能性親和力,改善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 針對需要兩種單株抗體的治療,雙特異性抗體能降低開發成本,而吸引廠商投入開發,目前雙特異性抗體的治療領域以癌症、自體免疫、心血管、眼科等居多。2009年歐盟EMA首次核准治療癌症腹水的Removab®(2017年撤回), 其後 Amgen 公司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 Blincyto®、Roche 公司治療血友病的 Hemlibra®、Johnson & Johnson 公司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 Rybrevant®、 Roche 公司治療黃斑部病變及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的 Vabysmo®、康方生物公司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開坦尼®、Roche 公司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 Lunsumio® 、Johnson & Johnson 公司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 Tecvayli® ,AbbVie 公司和Genmab公司共同開發治療淋巴瘤的Epkinly® 等雙特異性抗體藥品陸續獲准上市。其中 Hemlibra®在 2022 年的銷售額已達到 41 億美元,成為雙特異性抗體銷售額最高的藥品。另外,依據 NextPharma 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 800 項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的研究,其中進入臨床試驗也達到 300 項, 其主要利用的靶點以 CD3、PD-L1 和 PD-1 為主,另有部分研究亦利用 CD47、 EGFR、4-1BB、HER2 等靶點。 


看好雙特異性抗體藥品的發展潛力,許多製藥公司也展開布局,擴增或跨入雙特異性抗體的研發,Seagen 公司與專注於癌症免疫療法的 LAVA Therapeutics 公司合作,共同開發及商業行銷雙特異性奈米抗體 LAVA-122, 並取得 LAVA-122 的全球獨家授權。Takeda 公司亦與 Maverick 公司共同合作開發雙特異性抗體平臺與癌症精準療法的研究。AstraZeneca 公司收購 TeneoTwo 公司,取得該公司用於治療淋巴瘤的臨床試驗品項 TNB-486,擴充 AstraZeneca 公司在血液性腫瘤的產品線。另外,康方生物公司將雙特異性抗體依沃西的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授權 Summit Therapeutics 公司。 


ADC 藥品利用抗體將藥物導向細胞表面,精準地與標的細胞結合後,以高細胞毒性的小分子藥品(細胞毒殺藥物)毒殺標的細胞,達到疾病治療之目的。 全球已有 15 項 ADC 藥品上市,其中美國 FDA 核准 13 項 ADC 藥品,主要用於淋巴瘤、白血病、乳癌、胃癌、泌尿道上皮癌等疾病。整體銷售額更超過 70 億美元,相較 2021 年的 50 億美元,市場規模大幅擴張。其中由 Roche 公 司用於治療乳癌的 Kadcyla® 以 22.76 億美元的銷售額,穩居榜首,而 Takeda 公司和 Seagen 公司治療淋巴瘤的 Adcetris® ,則以 14.76 億美元居次。 


隨著 ADC 藥品不斷地擴增適應症,也將驅動全球 ADC 市場規模的成長, 而廠商也透過不同的策略跨入 ADC 藥品市場,例如:Pfizer 公司將以 430 億 美元,收購專注 ADC 藥品開發的美商 Seagen 公司,Synaffix 公司與MacroGenics 公司合作,合作開發 7 項 ADC 技術產品線。Exelixis 公司亦自 CybrexaTherapeutics 公司取得實體癌胜肽藥物複合體品項 CBX-12。另外,亦 與日本味之素(Ajinomoto)合作,利用特異性生物耦聯連接技術-AJICAP,開發 ADC 藥品。


 2、學名藥市場

全球學名藥市場隨著原廠藥品之專利期限陸續屆滿,加上高齡化及慢性病等持續的增加,各國為抑制醫療支出的成長,鼓勵學名藥的使用,有助於擴大學名藥的市場規模。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及利率調升,使得學名藥成本上 揚,加速學名藥廠的重組及併購。依據 Research And Markets公司的調查報告, 全球學名藥市場將從 2022 年的 3,617 億美元,以複合年成長率 8.3%增加,預估 2030 年將達到 6,829 億美元。美國及中國大陸為主要學名藥市場。 


依據美國 FDA 的學名藥年報資料,美國 FDA 核准通過的學名藥數量已由 2021 年的 776 項,增加到 2022 年的 914 項,其中第一個學名藥的上市資格核准數亦達到 106 項,累計已核准超過 3.2 萬項學名藥上市,且由於學名藥價格低於專利藥,加上同品項核准上市數量越多,價格越低,目前美國醫院開立的處方箋中,約有 90%係使用學名藥,滿足所有患者的醫療需求,並有效降低醫療支出。如 2018~2020 所核准上市的學名藥,其上市後第一年即節省 533 億美元的醫療費用。 


914 項新核准的學名藥中,其中簡明新藥申請(Abbreviated New Drug Approvals, ANDA)為 742 項,暫行性核准為 172 項。106 項第一個學名藥上市, 其中幾項值得關注,如:Mylan 製藥公司開發的眼科乳劑 Cyclosporine Ophthalmic Emulsion、Teva 製藥公司開發的口服抗 C 型肝炎用藥 Sofosbuvir Tablets、Zydus 製藥公司開發用於第 II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 Empagliflozin Tablets 及用於血糖控制的 Dapagliflozin Tablets、Sage Chemical 公司開發治療帕金森氏症的 Apomorph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Hetero Labs 公司開發治療癲癇症的 Lacosamide Tablets。 


美國自 2017 年開始推動的競爭性學名藥(Competitive Generic Therapy, CGT)計畫,審查通過之廠商其產品屬第一個競爭性學名藥,並符合其他要件則可享有 180 天的市場獨占權,但須於核准後 75 天上市銷售,逾期則喪失資格。截至 2023 年 5 月底,已有 209 項學名藥獲得競爭性學名藥的資格,成功 鼓勵廠商開發安全、有效且患者可負擔的學名藥。 


美國為專利藥品的首發市場,中國大陸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更是全球學名藥銷售的主力市場。中國大陸由於人口眾多,疾病患者數量亦高,衍生龐大的醫療需求,同時隨著所得提升,也更重視醫藥品的品質,成為近年中國大陸醫療改革措施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中國大陸針對學名藥提出一致性評價政策,對內以提高藥品品質,並維持藥品價格秩序,對外則有助於整合資源,提高中國大陸藥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進軍歐美市場。


依據中國大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的統計,2022 年共有 639 家企業 1,899 項品規的學名藥已通過或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通過的品種為 565 項,其中首次通過的品種為 218 項。就劑型別分析,注射劑型通過仍為大宗,共計有 946 項品規審查通過,約占總通過數的 49.82%,其次為錠劑的 598 項品規,約占 31.94%,其 他則分屬於膠囊、口服液體劑、吸入劑、顆粒劑、眼用製劑、散劑、膜劑、 軟膏劑及外用液體劑等。 


2022 年取得一致性評價的醫藥公司中,石家莊四藥公司和石藥集團歐意藥業公司通過的品種最多,各有 17 項,齊魯製藥公司則位居第三,共獲得 16 項。另外,位居前十大的廠商尚有瑞揚製藥公司、四川科倫藥業公司、成都倍特藥業公司東北製藥集團瀋陽第一製藥公司、揚子江製藥公司、辰欣藥業公司及宜昌人福藥業公司。另就各品種通過的數量分析,以用於急慢性肺部 疾病祛痰治療的鹽酸氨溴索注射液(Ambroxol Hydrochloride Injection)最多,由 2021 年的第二名上升到 2022 年的首位,共有 18 家公司的產品通過,其次為於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急性胃粘膜病變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注射用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有 14 家公司的產品通過。治療勃 起功能障礙的他達拉非片(Taladafil Tablet)、治療骨盆腔炎、心內膜炎與細菌性陰道炎的甲硝唑片(Metronidazole Tablet)及用於治療感染疾病的奥硝唑注射液(Ornidazole for Injection)則各有 12 家公司的產品通過。 


共有 18 家公司的產品通過,其次為於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急性胃粘膜病變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注射用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有 14 家公司的產品通過。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他達拉非片(Taladafil Tablet)、治療骨盆腔炎、心內膜炎與細菌性陰道炎的甲硝唑片及用於治療感染 疾病的奥硝唑注射液則各有 12 家公司的產品通過。 


依據各學名藥公司的財務報告顯示,全球前五大學名藥公司分別為 Viatris 製藥公司、Teva 製藥公司、Sandoz 公司、Sun 製藥公司及 Cipla 製藥公司, 如表 2-9 所示。Viatris 製藥公司 2022 年營收為 162.63 億美元,較 2021 年減 少 9.08%,其中來自學名藥的營收為 50.15 億美元,亦較 2021 年減少 10.09%, 主要是新興市場的銷售減少所致。Teva 製藥公司的營收達 149.25 億美元,較 2021 年減少 6%,其中來自於學名藥的銷售為 79.28 億美元,亦減少 3.83%。 主要受到治療多發性硬化症藥品 Copaxone®、抗癌化療藥品 Bendeka®及 Treanda®的銷售減少所致。Sandoz 公司 2022 年營收為 92.49 億美元,較 2021 年減少 3.97%,其中學名藥營收為 67.76 億美元,較 2021 年減少 4.46%,主 要來自於美國市場的銷售減少。


學名藥公司面對市場價格競爭及獲利壓力,展開企業重組措施,例如: Novartis 公司已規劃將旗下負責研發與銷售學名藥及生物相似性藥品的 Sandoz 公司成為一個獨立的上市公司,並將於 2023 年下半前完成。Viatris 公 司以 33.5 億美元將生物相似性藥品業務出售給 Biocon 公司,並將獲得的資金用於降低債務及收購眼科藥品公司,建立新的營收來源。

3、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 

全球生物藥品市場的快速成長,其成長幅度遠高於全球藥品市場的成長, 提高廠商投入生物藥品開發的意願,但隨著生物藥品專利期限屆滿及陸續屆滿,尤其是銷售規模超過數十億美元的暢銷生物藥品,例如:AbbVie 公司的 Humira® 、Merck 公司的 Keytruda® 、BMS 公司的 Opdivo® 等,龐大的市場規模, 同樣也為生物相似性藥品開發商創造商機,投入的生技製藥公司除了原有從事生物相似性藥品開發的公司,包含生物藥品公司、學名藥公司也跨入生物 相似性藥品開發的行列。此不僅有助於全球生物相似性藥品的發展,亦可藉由其上市及可交換性,降低各國政府及使用者的醫療支出。 


生物相似性藥品隨著各國制定完善的上市審查法規,已能在多數國家上市銷售,其中歐盟不僅是最早核准生物相似性藥品上市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 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在於其施行生物相似性藥品的可互換使用,為醫療人員提供明確的資訊,讓患者可以提早獲得價格較低廉的生物相似性藥品。 同時於 2022 年 9 月發表聲明,其已核准上市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其與原廠藥 具有可比性的功效及安全性,確立歐盟對生物相似性藥品可相互交換使用的立場,讓患者可快速獲得用於治療癌症、糖尿病及風濕性關節炎等所需的藥品。


依據歐盟 EMA 的統計,歐盟自 2006 年核准人類生長激素 Omnitrope®上 市,迄 2023 年 5 月,共計核准 75 項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上市,如表 2-10 所示。 其可分成人類生長激素、顆粒性白血球聚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紅血球生成刺激劑 (Erythropoiesis – Stimulating Agents, ESAs) 、胰島素、濾泡激素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副甲狀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抑制劑及單株抗體等類別。其中以 Humira®做為參考藥品開發的生物相似性藥品最多,已有 10 項獲准上市,以 Neulasta®、Avastin®、Neupogen®、Herceptin®、Erypo®/Eprex®及 MabThera® 等為參考藥品的生物相似性藥品,皆超過 5 項。 


美國政府因應生物藥品的支出成長過快而排擠其他支出項目,亦鼓勵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使用,除了美國 FDA 持續核准生物相似性藥品上市之外,「降低通貨膨脹法案」中對胰島素療程支出進行限制與提高醫療機構誘因。另外, 也積極推動可互換藥品的開發和提高生物相似性藥品的開發效率,均有助於提高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使用。美國於 2015 年 3 月核准第一個由 Sandoz 公司 參考 Amgen 公司用於防止癌症患者感染的藥品 Neupogen®,所開發的生物相 似性藥品 Zarxio®,至 2023 年 5 月已核准 40 個生物相似性藥品上市,並以 Humira®、Neulasta®、Herceptin®、Avastin®、Remicade®等為參考藥品的生物 相似性藥品居多。


除歐美市場外,亞太地區的中國大陸、南韓、日本及澳洲對於生物相似性 藥品也大力支持,中國大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自 2019 年 2 月核准 復宏漢霖公司參考 Roche 公司的 Rituxan® ,所開發的第一個生物相似性藥品漢力康用於治療淋巴瘤。截至 2023 年 3 月,核准上市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已達到 29 項,多屬國內廠商自行開發並獲准上市。其中百奥泰生物公司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免疫抑制劑 Actemra 為參考品開發的施瑞立®, 為全球首個 tocilizumab 的生物相似性藥品。南韓透過政策支持生物相似性藥品的發展,並鼓勵國內醫藥公司投入,迄 2022 年底已核准 25 項生物相似性藥品上市銷售,以 Celltrion 公司、Samsung Bioepis 公司、LG 化學公司及 Chongkumdang 公司為主要開發廠商。另外,日本、澳大利亞及印度等國家亦核准多項生物相似性藥品上市。 


全球已有眾多廠商投入生物相似性藥品的開發,例如:Sandoz 公司、Pfizer 公司、Catalent 公司、Amgen 公司、Biogen 公司、Patheon 公司、Shanghai Henlius Biotech 公司、Viatris 公司、Celltrion 公司及 Samsung Bioepis 公司等。其中 Sandoz 公司為生物相似性藥品的代表性廠商,其已有 8 個產品獲准上市,並行銷全球 100 個國家,2022 年含生物相似性藥品在內的生物藥品營收約 21 億 美元,微幅減少 1%。南韓 Celltrion 公司及 Samsung Bioepis 公司則是後起之 秀,以其龐大的製造量能,發展生物相似性藥品,分別有 7 項及 6 項生物相 似性藥品於多國上市銷售,同時也將持續擴建生物藥品製造工廠。印度 Biocon 公司在完成收購 Viatris 公司的生物相似性藥品業務,亦擠入全球生物相似性藥品的重要廠商,將有助於拓展先進與新興國家生物相似性藥品市場。


4、全球再生醫療市場

再生醫療是指利用細胞或組織製品,以及具生物可相容性提供細胞生長的生醫材料、替換或修復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功能。依照細胞和組織的來源,又可分為同種自體、同種異體和異種異體,或是透過組織工程,利用細胞或組織所生成的組織製品。


依據 GlobalData 公司的調查統計,全球再生醫療市場將於 2027 年超過 220 億美元,其中細胞療法的市場規模最大,達到 108 億美元,其次為基因修飾細胞療法,市場規模為 65 億美元,而基因治療市場規模亦達到 50 億美元。 


依據 Alliance Regenerative Medicine 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全球再生醫療發展蓬蓬發展,其公司家數從 2021 年的 1,308 家,增加到 2022 年的 1,457 家,其 中北美地區為再生醫療產業重要分布地區,共計有 686 家,其次為亞洲地區的 492 家,而歐洲地區則有 244 家。2022 年進入臨床試驗的再生醫療產品共計有 2,200 件,其中以第二期臨床試驗的案件數最多,達到 1,184 件,其次為第一期臨床試驗,共有 834 件,第三期臨床試驗則有 202 件。 


依據 GlobalData 公司的調查統計,全球再生醫療臨床試驗依治療領域別, 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多,其次是中樞神經系統和癌症;依適應症區分,心血管疾病是首要適應症,其次是血癌和淋巴瘤。再生醫療公司透過開發包含修復心臟受損組織在內的治療方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癒率。目前已有數種再生醫療 產品獲准上市,包括 Collategene、TEMCELL、Heart Sheet、Stempeucel、 Cellgram-AMI 等。 


澳洲 Mesoblast 公司擁有再生醫療臨床試驗案件數最多的公司,共計有 49 件,其次為 Novartis 公司的 34 件和 Anterogen 的 30 件。澳洲 Mesoblast 公司持續投入再生醫療產品開發,尤其以 remestemcel-L 為主力再生醫療產品,並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心肌梗塞等 24 項疾病進行臨床試驗。 


2022 年全球投入再生醫療產業的金額共計 126 億美元,較 2021 年的 227 億美元大幅減少 44.49%。北美地區的再生醫療公司獲得的資金最多,達到 108 億美元,占全球再生醫療投資金額的 85.71%,而歐洲地區再生醫療產業獲得 32 億美元的投資金額,至於亞洲地區,雖為全球第二大公司家數分布地區,但僅 獲得 22 億美元的投資金額。創投資金為再生醫療產業最大的資金來源,共投入 51.06 億美元,約占全球再生醫療投資金額的 40.52%。其中亞洲地區再生醫療產由於多屬新創公司,高度仰賴創投基金的投資,2022 年創投基金投資亞太地 區再生醫療產業的金額達 18.68 億美元,占亞洲地區再生醫療產業投資金額的 84.91%。 


截至 2023 年 3 月,美國 FDA 已收到 219 件再生醫療先進療法(Regenerative Medicine Advanced Therapies, RMAT)資格認定的申請案,共有 86 件通過審定, 同時,美國 FDA 已核准 28 項再生醫療產品上市,其中屬於 RMAT 者有 3 項。 歐盟推動的優先醫學計畫(PRIority MEdicines, PRIME)資格認定,截至 2023 年 4 月底,共有 69 項產品獲得資格認定,其中以癌症治療領域最多,共計有 32 項, 血液疾病、內分泌疾病及精神疾病等領域亦超過 10 項以上。


依據 Alliance Regenerative Medicine 組織的統計,2022 年共 11 項再生醫療產品獲得美國 FDA 及歐盟 EMA 核准上市,其中 6 項屬於基因治療產品、4 項屬於 CAR-T 產品,1 項為細胞治療產品,例如:Janssen 公司與 Nanjing Legend Biotech 公司共同研發治療的復發與難治型多發性骨髓瘤的 Carvykti® ,分別獲得美國及歐盟的上市許可;Kite Pharma 公司開發用於治療難治大型 B 細胞淋巴瘤 的 Yescarta® ,於美國和歐盟獲准上市;BMS 公司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大型 B 細胞淋巴瘤的 Breyanzi®分別獲得美國和歐盟核准上市;Novartis 公司研發用於治療急性 B 细胞型淋巴細胞白血病 Kymriah®,獲得美國 FDA 核准上市。 


Bluebird Bio 公司治療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的 Skysona®及治療 β 型地中海貧血的 Zynteglo® ,皆獲得美國 FDA 的核准上市;CSL Behring 公司用於治療 B 型血友病的 Hemgenix®亦獲得美國 FDA 核准上市。Ferring 公司用膀胱癌的基因療法 Adstiladrin,獲得美國 FDA 核准上市;Atara Biotherapeutics 公司利用捐贈者的免疫細胞製作而成 Ebvallo,用於罕見 EB 病毒陽性的移植後淋巴增生疾病; 我國臺大醫院研發的罕見疾病芳香族 L-胺基酸脫羧基酶(AADC)缺乏症之基因治療,且技術移轉給美國PTC Therapeutics公司用於腦部基因治療藥物Upstaza, 已獲得歐盟 EMA 的上市許可。 


累計全球核准上市的再生醫療產品已超過 70 項,產品類型涵蓋細胞基底的免疫製劑、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臍帶血治療及組織工程等產品。其中又以組織工程產品獲准上市的數量最多,約有 22 項;細胞治療產品有 17 項,基因治療產品亦有 13 項。 


全球廠商也透過併購或聯盟,切入再生醫療的發展,Janssen 公司和 Cellular 生醫公司合作開發治療 B 細胞淋巴瘤的 CAR-T 細胞療法,Janssen 公司將獲得 Cellular 生醫公司 C-CAR039 和 C-CAR066 在大中華地區以外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Gilead公司旗下Kite Pharma公司收購從事CAR-T療法開發的Tmunity公司, 讓研發中的 CAR-T 品項擴增一倍;AstraZeneca 公司亦收購聚焦個人化實體癌細胞療法的 Neogene Therapeutics 公司,跨入個人化多靶點 TCR-T 細胞療法。 


隨著再生醫療產業的快速發展,再生醫療製造量能也如生物藥品一樣,快速增長中,不僅再生醫療廠商,許多從事生物藥品 CDMO 公司也跨入,例如: Thermo Fisher 科技公司興建病毒載體製造工廠,可供應美國和歐洲等地。同時也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增加細胞治療開發和 cGMP 製造中心,提供細胞和基因療法、疫苗原材料和藥物開發所需的臨床和商業需求。Catalent 公司也 興建細胞療法製造工廠,並規劃專用細胞療法製造空間,能支援自體和同種異 體細胞療法製造。另外,亦收購 Erytech Pharma 公司的細胞療法製造工廠。


藥明康德公司收購英國從事基因治療技術的 OXGENE 公司,可進一步提供再生醫療之產品開發及生產服務,同時,OXGENE 公司將也成為藥明康德公司在歐洲地區首個研發生產基地。Samsung Biologics 公司也將規劃於韓國建置一 個可涵蓋細胞和基因療法、使用 mRNA、質粒 DNA 和病毒載體的多模式產品製造工廠。 Fujifilm Diosynth 生技公司於美國德州建置生物製藥園區 Biotechnologies,將耗資3億美元擴建其位於德克薩斯州大學城的生物製造園區, 擴建多個500公升和2,000公升生物反應器以及使用一次性設備技術的相關純化設備,使其在美國的先進療法和疫苗製造能力提高一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