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在醫學領域算是小眾產業。不過,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明,讓眼科產業增長快速。這邊就來簡單理解一下眼科診斷醫療器材公司,明達醫。
明達醫,主要從事眼科診斷型醫療儀器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診斷之疾病包含青光眼、眼角膜病變、視網膜之病變、黃斑部退化及視網膜出血等。產品為外銷導向,終端客戶主要為醫療院所、健檢中心、及視光中心,且外銷比重逾八成,市場以歐美為主等區域。
公司研發團隊成員由資訊產業轉型進入醫材產業。明達醫目前以自有品牌Crystalvue及 ODM 模式積極進入已開發國家及新興市場,明達醫陸續取得各國產品上市許可,已經行銷世界七十餘國,打破全球眼科診斷設備市場長期由德、日系大廠以高價位產品壟斷的局面。
明達醫掌握視網膜曲面成像技術、流體動力量測技術、視網膜斷層掃描技術、數位信號影像處理技術及全自動眼底追蹤與對焦技術關鍵技術,自行研發全自動及手動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全自動可攜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全自動非接觸式眼壓計、具角膜厚度量測功能全自動非接觸式眼壓計等產品,以台灣為主供應鏈,並於公司廠區自行組裝測試,經過嚴密檢驗分析後出貨,強調 Made In Taiwan 即為品質保證。
以下為明達醫最新狀態:
全自動視網膜影像及斷層掃描儀(Vision-700),是高階眼科醫療設備,結合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及眼底相機技術,可提供使用者在單一裝置更全面眼部評估包含正面及橫斷面成像,且全自動設計有效降低操作技術門檻,亦避免手動操作可能產生的人為誤差。明達醫於一 一二年完成開發並取得 TFDA 許可,為台灣第一台自行開發產品,亦為台灣眼科醫療儀器建立重要里程碑。研究報告指出,此類產品佔整體 OCT 市場約 43%,為市場佔比最高產品。
全自動可攜式免散瞳眼底相機(NFC-600),為明達醫首創將全自動眼底相機機體輕量化(重量減少 30%)及分離式收納設計(體積縮小 1/2)之產品。一一二年除銷售台灣 AI 公司以外, 亦銷售與美國 AI 公司,另公司於一一二年取得中國 NMPA 許可。
全自動視光磨片機(CV-700),小量出貨至國內及中國大陸,為拓展國際市場,公司於一 一三年參加 MIDO 米蘭國際光學眼鏡展,其全自動操作方便且磨片快速,規格及品質並列 國際大廠 Essilor、Nidek,受到現場國際客戶青睞。
以下為明達醫產品:
眼科醫療器材依功能與臨床應用可分為輔助與彌補用眼科醫材、手術用眼科醫材,以及診斷與監測用醫材三大部份。明達醫著重於診斷與監測用醫材設備之研發、製造與銷售,除自有品牌全自動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全自動非接觸式眼壓計等外,亦生產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器、醫療用電動升降桌及自動化核酸萃取模組等。
(1)整合型全自動視網膜影像及斷層掃描儀(Vision-700)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OCT Scanner)及眼底照相機(Fundus Camera)為人眼視網膜病變(retina disease)早期檢測之重要設備,目前市場上無論日、德、美廠商產品,皆操作複雜且價格昂貴,因而光學同步斷層掃描儀及眼底照相機大多僅配備於資源豐沛之大型醫療院所。一般眼科診所或視光中心無法負擔,並且其操作複雜,因此傳統光學同步斷層掃描儀及眼底照相機無法實現一般民眾之眼科疾病的篩檢,以達到早期檢測疾病,早期治療的目標。
明達醫產品,採用新設計理念,整合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及眼底照相機於同一台機器中,具全自動追蹤、整合 LED 光源與高感度 CMOS 影像感測器,友善軟體設計,方便視網膜影像資料透過網路的傳輸及專業醫護人員的判讀。
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OCT Scanner)及眼底照相機(Fundus Camera) 整合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及眼底照相機在同一個設備。OCT Scanner 通過光的相干性來獲得組織的深度信息,而眼底照相機則是通過捕捉眼睛反射的可見光譜,以形成二維影像。這兩種技術在眼科領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提供了對眼睛結構和病變的不同角度的觀察。兩者得到的影像可以被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例如,可以將 OCT 三維組織影像與眼底照相機二維表面影像結合,以獲得更全面的結構和位置信息。
(2)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器
此款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器屬代工產品,應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技術,該技術之原理(如下圖 1 所示)。
寬頻的低同調性光源先透過光耦合器或分光鏡分成兩個光束,分別進入參考端(Reference Arm)及待測端(Sample Arm),從兩端返回的訊號在光耦合器產生干涉,透過光譜儀(Spectrometer)將前述干涉訊號作光電轉換,再透過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以獲得生物組織的影像及深度資訊,後續再將獲得的深度資訊繪製成 2D 或 3D 斷層圖像。
該技術使用近紅外光線執行掃描,故較超音波具備更高解析度及高速掃描之特性,所產生之影 像解析度高,提供清晰視網膜斷層掃描影像,已成為醫師診斷眼睛角膜、視網膜及視神經病變不可缺少的儀器,在青光眼、角膜及不同眼部疾患的診察上,可提供輔助性的快速檢查,有效降低受測者之受測時間及不適。
明達醫於 101 年研發完成第一台由我國國人自行研發、生產、銷售的高解析度醫療專業級眼底照相機,並於同年第四季出貨量產,透過特殊光路設計,可使病患在進行診療時不需使用散瞳劑,大大減輕病患之不適與不便。
本眼底相機可清楚呈現受測者之視網膜(Retina)生理狀況(如下圖 2 所示),可用以協助醫師診斷患者是否患有視網膜病變、黃斑部退化、視網膜出血及糖尿病等症狀。其所產生之高解析度影像足以呈現視網膜色澤和血管、黃斑部顏色及視神經等重要結構,可大幅提升醫生診斷之正確性。
此外,明達醫在評估眼科醫療市場需求發展趨勢後,將前述手動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機(FundusVue)結合眼球追蹤技術,並搭配公司開發之影像捕捉軟體技術,開發新一代之『全自動免散瞳眼底照相機 NFC-700』,並內建視網膜影像拼圖功能-Montage,此產品開發構想於 105 年獲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產業升級創新平台輔導計畫』補助,106 年度開始量產,該產品於 107 年奧地利維也納的 ESCRS 亮相後,深獲市場一致好評與客戶喜愛。
『全自動可攜式免散瞳眼底照相機 NFC-600』,是針對特定市場需求進行差異化的結果,構想來自客戶的意見反饋內容,部分國家/地區的開業醫師會在數個定點間來回移動為各處的病人看診、或是常態性至病人處提供醫療服務, 而眼底照相機作為看診的重要工具,也被期望能夠「跟著醫生到處走」,產品若能做的更輕、更小、更好帶,就能掌握這些客源。
NFC-600 採用全自動平台設計,能自動完成視網膜追蹤、對焦、影像擷取等 一系列動作,平均拍攝時間約 20 秒/每眼,有效降低操作上的技術門檻,亦避免手動操作可能產生的人為誤差;產品工作迅速、影像清晰不失真,內建單一色彩多種影像處理及廣角影像拼圖功能,視角擴大使病灶診斷更方便。另可搭配 AI 軟體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心血管疾病診斷甚至腦部病變診斷與篩檢,或應用於其他視網膜影像相關醫學研究。
NFC-600 首創機體輕量化及分離式收納設計,在保持自動追蹤、對焦及拍攝等性能前提下,將體積縮小1/2、重量減少30%,並加入光機可從自動升降底座上拆卸的分離式設計(如下圖 4 所示),同時對控制軟韌體進行優化,以最精簡的結構保有儀器作動時必要的靈活度與穩定性,體積小巧便於短程攜帶、長途運送,同時兼顧「可攜性」和「自動化」,滿足醫師日常出診、偏鄉義診或支援數位遠距/到府醫療服務等需要。
『全自動非接觸式眼壓計 TonoVue』用於測量受測者眼壓狀況,以非接觸方式量測眼壓,有別於傳統眼壓計須人工進行追蹤、瞄準、調校、噴氣與記錄等繁複操作程序。TonoVue 可全自動執行眼壓測量,並列印出量測結果,大幅降低醫護人員學習及操作時間,此外透過智慧吹氣控制,讓噴氣更柔和且安靜,減少受測者眼睛不適感,能提供快速的眼壓測量結果,作為臨床上眼科診斷及疾病評估的參考。
市面上非接觸式之噴氣式眼壓計係採用平壓式原理進行設計,意即壓平特定的面積所需的力量或特定的力量所能壓平的面積。就臨床而言,角膜越厚的受測者,其所量測出的眼壓數值會較高,反之則較低。晚近,屈光手術盛行,手術可針對角膜曲度和折射能力進行矯正,以改變近視、遠視或散光的問題,惟手術後受術者的角膜厚度改變,使高眼壓的患者因角膜變薄,在臨床眼壓量測上有被低估的風險。
考量此一臨床上的醫療需求,明達醫以Scheimpflug之技術,結合全自動眼壓計(TonoVue)及角膜厚度量測儀(Pachymetry)的功能,推展出公司第二代『全自動角膜厚度量測眼壓計 TonoVue-P』,並已於 107 年度開始量產。TonoVue-P 可透過角膜厚度的量測,作為受測者眼壓修正參考之用, 是一個全方位的全自動眼壓計。
明達醫推出全自動3D 磨片機CV700 進軍視光儀器市場。明達全自動3D鏡片研磨機,整合光學掃框、定中心、平邊、尖邊、拋光、車溝、安全倒角及智慧AI功能,使製作眼鏡片更快速簡易與安全。
磨片機是用來形塑眼鏡鏡片的外型,依據眼鏡框的外型式樣,將各種材質的鏡片加工成型,是眼鏡店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設備,目前業界大部分仍是舊型的半自動磨片機,然在先進歐美國家全自動磨片機已盛行多時,相較於全自動磨片機,半自動磨片機需要經驗豐富的加工師傅,且加工出來的鏡片精度變異性較大,故磨片機產業往全自動磨片機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目前全自動磨片機的主要供應者包括 Nidek (日本)、Essilor (法國)及 Huvitz (韓國)等,操作簡便、 磨片快速及精準度是影響由半自動磨片機演進到全自動磨片機的主要原因。
醫療儀器支架及醫療升降桌是輔助型醫療器具,醫療儀器支架是用以協助將病患眼睛定位於適當位置,使各項儀器能經由支架上的操縱桿,正確設定產品與病患眼睛之量測高度與距離;醫療升降桌用以放置全自動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全自動非接觸式眼壓計等設備,透過桌面升降之微調機制,使受測者容易將受測的眼睛部位精準定位於量測儀器上,減少護理人員及受測者調整過程。
(8)消化道耗材
鑑於台灣衛福部,為避免具高度感染風險之內視鏡醫療耗材重覆使用,造成病患因清潔或滅菌不全,而造成感染之隱憂,故強制各醫院診所使用,單次可拋棄式內視鏡醫療耗材,預計相關內視鏡醫療耗材需求將因此大幅成長,故明達醫遂與內視鏡耗材知名德國大廠合作,推展內視鏡耗材相關業務。
醫療器材產業現況
醫療器材產業為一整合生物醫學、電子電機、半導體、資訊、軟體、化工、材料、機械及光學等精密儀器之跨領域技術產業,所使用之技術種類及應用之領域眾多。醫療器材產品依領域可區分為醫用耗材產品(Consumables)、診斷影像產品(Diagnostic imaging)、牙科產品(Dental products)、骨科與植入物產品(Orthopaedic and Prosthetic)、輔助器具(Patient aids)及其他類醫材產品(Others)等六大項,其中診斷影像產品為最大單一類別品項,約佔 23.9%,其次為醫用耗材產品佔16.50%。
若以產品別來看,在眾多診斷型眼科儀器類別中,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器、眼底成像儀器(SLO)及眼底照相機(Fundus Imaging)仍為診斷型眼科醫療儀器中最重要的產品類別。
(1)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器市場
由於光學同調斷層掃描技術安全、高速及高解析的特性,使其已廣泛應用於各醫學臨床研究領域,其中眼科為其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視網膜斷層技術在 1990 年代由 MIT 發明並授權給德國 Carl Zeiss 公司及美國 Lightlab 公司分別 開發眼科及心血管科的產品,1996 年 Carl Zeiss 以時域視網膜斷層技術開發出來的第一台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問世,往後十年市場幾乎由其寡佔,直至 2006 年美國 Optovue 公司推出第一台以頻域視網膜斷層技術的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因此新技術的視網膜斷層掃描儀能提供清楚的眼底斷層影像,市場才逐漸被打開而進入戰國時代。
產品發展可區分為兩個方向,高階機種方面,發展方向在於追求更高的掃描速度,以達到更深、更廣、更高解析度的影像,受惠於掃頻式光源開發及更高傳輸速度的線性感測器開發,拜掃頻速度的提升,視網膜斷層技術更被運用觀察眼底微血管及血流狀況,試圖取代傳統打顯影劑來觀察眼底血流狀況的 FA(眼底螢光攝影)或 ICG(循血綠攝影)高階眼底相機市場,避免使用顯影劑可能產生的不適反應。
在入門機種方面,追求的是低價、易操作、功能整合的產品, 因此自動化及結合眼底相機的視網膜斷層掃描儀是目前的主流產品,單一功能的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已不易受到市場的青睞。
以整體市場未來發展來看,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因價格高,故安裝數仍低,但提供的影像對眼科疾病分析、追蹤有很大的幫助,故未來成長空間大。目前主要競爭者包括德國 Carl Zeiss、德國 Heidelberg、美國 Optovue、日本 Topcon,後起之秀如日本 Nidek、韓國 Huvitz、 中國莫廷等。
根據研究報告,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在 109 年市場規模約 5.7 億美元,佔整體眼科診斷儀器市場約 18%,預估在 114 年度市場規模將達到 7.4 億美元。
(2)眼底照相機(Fundus Imaging)市場
眼底技術經過不斷的改良與演進,依其目的、功能、原理等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如免散瞳與散瞳、桌上型與手持式、SLO 掃描視雷射眼底相機與傳統眼底相機、接觸式與非接觸式等。
大多數的眼底相機主要規格十分類似,市場競爭亦相當激烈,主要廠商包括德國 Carl Zeiss、日本 Topcon、日本 Nidek、日本 Canon、日本 Kowa、英國 Optos(已被日本 Nikon 併購)等,其他包括義大利、中國、印度陸續加入市場。除了英國 Optos 公司開發超過 200 度視角的眼底相機獨步全球,其他品牌差異主要是在品牌知名度、品質穩定性、圖像畫質及價格。
近幾年來,因為糖尿病造成視網膜問題逐漸受到各國重視,篩查市場需求大幅提升,包括內科、新陳代謝科、健檢中心、視光中心等都在採購眼底相機, 因這些單位不具備專業的眼科技術,所以便捷操作性,是眼底相機一個重要的賣點。
明達醫全自動免散瞳眼底照相機 NFC-700 能自動追蹤及對焦,操作簡單、 快速且成功率高,備受市場好評。此外人工智慧興起,更加速眼底相機的普及化,非眼科的醫療單位或視光中心受到缺乏專業眼科知識的限制將大幅降低。
(3)眼壓計(Tonometer)市場
青光眼是人類失明的第二大眼科疾病,眼壓值是評估青光眼最基本方法,眼壓計的開發已有很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60 年代,隨著技術的演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眼壓計,包括接觸壓入式、接觸壓平式、非接觸吹氣式、接觸彈回式等,目前市場主流的眼壓計,原理多半架構在 1950 年代問世的 Goldmann 壓平式眼壓計,再外加一些修正的參數。
明達醫加入以光學方式量測角膜中心厚度以修正眼壓讀值,推出『全自動角膜厚度量測眼壓計 TonoVue-P』, TonoVue-P 可透過角膜厚度的量測,作為受測者眼壓修正參考之用,是一個全方 位的全自動眼壓計。目前市場主要競爭廠商包括美國 Reichert、日本 Topcon、 日本 Nidek、韓國 Huvitz 等。
明達醫,是一家眼科診斷醫療器材公司,以自有品牌Crystalvue及 ODM/OEM 兩種模式經營,其中,自有品牌佔營收比重約28%。2024公司營收為8.7億。近5年ROE為13%,15%,11%,8%,16%。毛利率為32%,33%,29%,33%,37%。資產負債率為21%,23%,23%,24%,21%。以2023年為例,公司銷售以眼科醫療儀器佔80.05%,其他(主要包含婦科產品、導尿管、核糖核酸萃取儀及多重分子檢測專用分析儀等)佔19.95%。明達市場銷售區域以歐美為主,約佔7成。明達醫研發費用佔營收比率為5.42%。
競爭
明達醫在國際市場上面臨國際大廠的競爭,眼科高階醫療器材領域的競爭者多是經營日久、具有高知名度與市場先佔優勢的歐美日傳統光學大廠,如德國 Carl Zeiss、日本 Topcon、日本 Nidek、日本 Canon 等。
雖然國際大廠品牌知名度較高,但在相似的技術原理下,明達醫除成本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研發人員結合臨床醫學、光學、機械、電子及軟體等各個專業領域,設計出具全自動特色的醫療診斷儀器,再加以良好的品質管制措施,使產品性價比在同產品下表現突出。
目前明達醫已獲得全球多國查驗登記 許可,包括台灣 TFDA、美國 FDA、歐盟 CE、中國 NMPA、韓國 KFDA 以及巴西 ANVISA 等,並已取得台灣 GMP 及 ISO 13485 品質系統認證,且建立完整的全球通路商網絡,各項產品行銷世界八十餘國。
研發新產品耗時漫長
眼科醫療器材,係屬於高階醫療儀器產品,除研發時間長外,產品亦需經過相關認證才可上市銷售,平均所需花費時間較一般產業長。
計畫開發之新商品
全自動光學生物檢測儀
眼球的各項參數為人眼視力檢測之重要設備,目前市場上無論日、德廠商產品,皆操作複雜且價格昂貴,因而光學生物檢測儀大多僅配備於資源豐沛之大型醫療院所一般眼科診所或視光診所無法負擔並且其操作複雜,因此傳統光學生物檢測儀無法實現一般民眾之視力疾病的篩檢,以達到早期檢測疾病,早期治療的目標。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Market Research Future 的報告,截至 2021 年,全球眼科光學生物測量儀市場的規模約為 8.56 億美元。預計到 2027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11.78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4.9%。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白內障和其他眼科手術的不斷增加,以及眼科技術的不斷改進。隨著人口老化和眼科疾病的普及,眼科生物測量儀的需求也在增加。
明達醫計劃產品採用新設計理念,設計成全自動追蹤、量測且低單價的經濟型全自動光學生物檢測儀藉由創新光路設計,整合 SLD 光源與高感度 CMOS 影像感測器,友善的軟體設計,方便眼球的各項參數透過網路的傳輸以供專業醫護人員的判讀。
此產品,以符合基層眼科診所或視光診所購買預算為目標,有別於目前傳統光學生物檢測儀以大型醫療院所為主;又本產品具備全自動追蹤測量,若配合網路傳輸、資源分享,適用於遠距醫療,為病患提供迅速方便的醫療品質。
明達醫對於光機電整合產品的開發具備豐富的經驗,全自動化的眼壓計及眼底照相機已陸續上市,基於此一市場需求及趨勢,公司計畫開發全自動光學生物檢測儀,並以具備完整功能並具價格競爭力產品作為公司下一階段開發標的。
發展趨勢
(1)自動化
眼睛是極精密的器官,故眼科診斷儀器種類多,對醫護人員來說,要學習多種儀器需花費相當的時間成本,對醫療院所來說,人員異動產生的重複教育訓練費用相對可觀,此外近年來由於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許多非眼科部門也加入篩選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工作,對非眼科技術師來說,操作儀器需投入更多的時間,因此全自動化的操作設計能有效節約醫療人力及物力,緩解疫情下醫療量能的緊迫,此外亦可降低人為操作失誤產生的診斷誤判風險,並減少操作時人為造成的差異,使得量測的結果更趨於一致性,故眼科診斷將朝自動化發展。
(2)智慧醫療及人工智慧
隨著網路及通訊之軟體及硬體技術日益精進,物聯網及穿戴裝置應用趨向多元化發展,在人口結構、疫情及科技的逐步變化下,推動全球遠距醫療、預防醫療、精準醫療及智慧醫療的發展,提升數位化醫療器材及運用資通訊技術之醫學診斷與照護設備的需求力道,使醫材產業進行產品加值與技術升級。
在智慧醫療需求下,未來將逐漸透過雲端整合電子病歷,並藉由整合與串聯資訊系統進行遠距會診及監控,大幅提升醫療效益及降低醫療資源之浪費,此外,隨著電子病歷越趨普及,病歷保留更趨完善而可應用於疾病監測,並針對治療後疾病改善狀況進行追蹤。
在人工智慧結合影像辨識技術越趨成熟下,透過演算法與高效能運算等 AI 應用技術,提升醫生藉由醫學影像進行病徵判斷的精準度與速度已為趨勢。未來的糖尿病患者或許不再需要特地至眼科進行視網膜追蹤診斷。自動式的眼底照相機搭配 AI 技術,雖然不能夠完全取代眼科醫師,僅是初步篩選並給予受測者適當的建議(如注意追蹤或轉診),先分辨出真正需要被轉介至眼科就診的患者, 能更有效利用醫療資源,對於無需進一步治療只有追蹤必要的患者而言,也輕鬆許多。
Amazon、Google 及 Apple 等大廠紛紛對影像辨識的龐大商機展開佈局,人工智慧在眼科最常見的應用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鑑別及分級,而青光眼及心血管疾病的應用也逐漸開發,使眼底影像相關儀器設備的應用更寬廣,已有視光產業利用搭載 AI 軟體的眼底照相機提供客戶免費/加值服務以刺激消費的成功案例。
如宏碁集團旗下宏碁智醫之眼科 AI 輔助診斷軟體 VeriSee DR 即是配合明達醫 NFC-600 產品,透過 AI 深度學習技術進行眼底影像篩檢判讀,能有效縮短檢測時間,快速篩檢高風險病例,已於 109 年 9 月取得 TFDA 查驗登記許可,並陸續取得泰國和印尼主管機關認證。
Google 也用以作為機器學習演算法的資料來源,在印度 Madurai 的 Aravind 眼科醫院推出,機器學習演算法會篩選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並回傳結果;寶島眼鏡母集團星創視界亦與明達醫合作引進 Airdoc 全球 AI 專利,推動視光設備智慧化。明達醫眼底照相機透過 AI 結盟,於此新一波的市場趨向中格外具有優勢。
(3)影像技術提升及新技術導入
生醫影像有許多不同技術類別,最主要之技術規格包含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穿透深度及靈敏度等,隨著科技日益精進,影像感測器品質持續改善,影像處理所使用之參數、影像處理晶片及演算法等技術持續演進,影像解析度、成像速度及靈敏度等均持續提升,將提高眼科疾病診斷準確度,讓醫護人員能以更有效率方式提供病患更好之治療。
各種眼科儀器皆因新技術的導入而產生汰舊換新的購買商機,以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器為例,技術形成之初以時域(Time domain)技術發展的視網膜斷層掃描儀,讓醫生可以在活體上初探視網膜的結構,然而隨著頻域(Frequency domain)視網膜斷層掃描儀的問市,明顯改善以時域為基礎的解析度與速度,而後問世的 Angiography 視網膜斷層掃描儀可以讓醫生觀察到眼底血管的影像以及血流的速度,可分層解析視網膜更細微的構造,又再次創造了高階視網膜斷層掃描儀的產品生命週期。
(4)可攜式
目前市面上銷售之眼科診斷與監測用醫療器材,功能設計複雜且體積較大,搬運不易,導致偏遠地區、中小型醫療中心和臨時醫療基地無法提供精密之醫療檢測服務,因此隨著醫療產品微型化與無線化之發展,預期未來可攜式眼科診斷與監測用醫療器材需求將快速增加,便於醫療人員攜帶及使用。
明達醫 NFC-600 產品即是以機體輕量化及相機頭與基座可拆式設計,體積小巧且組裝方便,利於短程攜帶、長途運送,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客製化行李箱方便拖行,能滿足醫師日常出診、偏鄉義診或支援數位遠距/到府醫療服務等需要。
機會
(1)全球陸續進入老年化社會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 年修訂版」顯示,到 139 年,全世界每 6 人中,就有 1 人年龄在 65 歲以上,全球將有 16%的人口為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我國自 107 年已進入聯合國定義之「高齡社會」,依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所示,內政部統計 110 年 1 月底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 16.2%, 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推估將於 114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後容易產生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及乾眼症等相關之眼科疾病,將增加眼科醫療保健之支出。
(2)智慧型手機讓眼球疾病患者增加
受現代人生活型態轉變影響,智慧型手機與行動裝置的普及亦引發視力相關問題,進而推動眼科醫材相關產品需求。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訊,我國眼與附器疾病就診人數逐年增加,差異原因之一是智慧型手機和手遊等電子產品的興起,讓使用者長時間、近距離看著畫面,不只使眼睛睫狀肌產生過勞現象,也會因為光線過度照射,增加了對角膜、水晶體及黃斑部造成傷害的風險,將增加眼科醫療之支出。
(3)新興國家醫療機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09 年發佈之世界視覺報告顯示,全球範圍內至少有 22 億人視力受損,大多數眼疾和視力損傷的分佈不均,日常生活視力損傷在各區域與國家收入水準之間的分佈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據估計,許多中低收入區域的患病率是高收入區域的 4 倍。全世界估計有 2.166 億中度和重度雙眼日常生活視力受損者,僅三個亞洲區域(佔世界人口的 51%)就佔 62%: 南亞(6,120 萬人);東亞(5,290 萬人);東南亞(2,080 萬人)。
由於新興國家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許多潛在患者未能準確檢查並接受治療,導致視覺障礙人口 眾多。新興國家近年來在經濟狀況提升下,逐漸重視偏鄉地區基礎醫療資源, 並開始改善醫療設備,預期醫療器材市場將有一定程度的成長。
(4)糖尿病人口增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09 年發佈之全球衛生估計,糖尿病自 89 年以来,死亡人數增幅高達 70%,已成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死亡人數逐年增加。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長期的高血糖,可能會引起眼部視網膜血管病變,稱之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
根據統計,在罹病 15 至 20 年後,所有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會產生視網膜病變,而超過 60%的第二型患者會產生視網膜病變,其中約有 20%至 30%的患者會導致失明,在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 20 歲至 65 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藉由眼科對視網膜的診斷,可早期發現糖尿病的情形。


0 意見:
張貼留言